宁夏:走进中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

2019-03-24 15:20 新华社新媒体

  新华社银川8月15日电(记者胡文嘉、姚雨璘)在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门诊室内,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杜秦川正在接诊。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场远程视频门诊,患者是400多公里外固原市彭阳县一个患有头痛症的九岁男孩。

“当地医院传上来的脑电图、CT,我提前都看过了。视频门诊的时候把孩子都带过来了,我现场就能做一些检查。”杜秦川对视频门诊表示肯定,“这和现场看病没什么区别,(如果当地医生)操作手法不对,我还可以指导他们做检查。”

杜秦川通过视频进行远程门诊。新华社记者姚雨璘摄

     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新型门诊模式已成为宁夏很多医院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8月2日,宁夏正式获批成为中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数据显示,自2017年4月上线运行以来,这样的远程视频门诊已累计完成1591例,平均每三到四天就有一场。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显示屏公布的远程门诊安排。新华社记者胡文嘉摄

  令杜秦川和他的同事兴奋的是,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推动下,曾经医疗资源落后的宁夏已经站在了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前沿。

  受访医生普遍认为,宁夏率先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助于弥补宁夏地区医疗力量的不足。

       “宁夏的优质医疗资源明显欠缺,我们这儿遇到疑难病例,最后都要去北京等地看病。此外,宁夏各个地区之间的医疗资源差异也比较大。”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马晓飞说。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专家门诊室。新华社记者姚雨璘摄

  卫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共有各级卫生机构10986家,宁夏仅有4272家;宁夏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仅为北京的55%左右。

  令远程医疗变得更为迫切的是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群众看病的主要场所。以宁夏为例,2017年末,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9820张,医院床位数占87.45%,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仅占9.26%。

  受访医生认为,促进互联网与医疗服务融合,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资源均等化,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

  据宁夏卫生计生委统计,截至2018年8月,宁夏的远程医疗体系已对接30家国家级医疗单位、七家自治区级医院、22家市县综合医院、196家乡镇卫生院。

为促进各地卫生资源平衡,中国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国务院于今年4月颁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为相关发展制定政策标准,肯定了这一探索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意义。

  据马晓飞介绍,引入互联网技术后,宁夏老百姓看病的开销降低了、效率提升了。他给患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到北京看病,一个病人得找一两个人陪着去,有交通成本、住宿成本、误工费,非医疗支出非常大。现在我们把北上广的专家请过来远程会诊,许多人就没必要跑出去了。”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还成立了银川市互联网+医疗应用研究中心,已有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等13家科技公司的76个工程师在医院集中办公,与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对接开发“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产品。

  马晓飞说:“我们正在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模式、流程、规范,打算把各个地区、各个公司成熟的做法整合到银川市,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生态体系,向全国推广。”